——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发展30年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201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之际,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迎来而立之年。中国改革开放给进出口商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进出口商会从政府与企业之间桥梁与纽带的定位,向引导行业发展、推动行业形成内生性增长方式的新角色转变,已成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一、商会的发展历程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以下简称“食土商会”)成立于1988年9月,目前,食土商会共有会员企业6300余家,设立了40个全国性的专业商品分会,会员企业年进出口额占全国农产品进出口额60%,服务范围涵盖水海产品等30余类农产品的生产和进出口贸易。商会是世界家禽协会、国际毛皮协会等9个国际行业协会的主要成员或董事会成员,是世界苹果和梨协会的首家中方成员,2013年被民政部评为4A级全国性社会组织。
商会成立以来,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一)初创阶段(1988~1992年)
1988年9月6日,商会首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原对外经济贸易部李岚清副部长到会并讲话,商会第一批会员企业为239家。当时,我国外贸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进出口商会的组建代替了外贸总公司的管理职能,外贸垄断的局面被打破。商会的工作人员主要来自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和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这批外贸老兵在当时各种机制并没有完全理顺的情况下,努力做好行业协调、积极落实“以质取胜”、“科技兴贸”等政策,为商会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
(二)稳健成长阶段(1993~2000年)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发挥进出口商会协调指导、咨询服务的作用”,这是商会的作用首次在党中央的文件中加以明确。随后,199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商会的性质、职能、法律地位和组织结构,为商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一时期,食土商会对重点协调的商品,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维护了外贸经营秩序和广大会员利益。商会招标商品数量占当时商务部全部招标商品的三成,商会坚持公开、公正、规范操作的原则,顺利完成了各年的招标工作。针对国外对我国大蒜等23种农产品发起的涉及4亿美元金额的反倾销调查,商会积极组织企业应对,美国苹果汁等反倾销案件应诉取得了完胜。商会认真完成广交会行业组馆工作,到2000年,春秋两届广交会食品土畜馆共成交近20亿美元,对中小企业品牌培育和扩大出口起到积极作用。截至2000年底,商会的会员企业已有近3000家,分会数量达到20余个。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8年)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商会在商务部的领导下,努力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朝着“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的方向稳步迈进。
积极探索“民主办会”机制。自2001年起,商会形成了“协商共议、民主参与、民主决策”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主人翁作用,激活了商会发展的内部动力。酒类、芳香产品、八角桂皮、瓜子分会及天然香料、碧根果、夏威夷果专业委员会等一批新分支机构陆续成立,扩大了商会的服务领域。
用实际行动践行“四个意识”,为进博会成功举办作出贡献。商会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农产品食品馆组展组馆单位,食品及农产品馆参展商家数占进博会所有参展商总数的40%。进博会中,商会主办了国际乳业合作论坛、第九届中国国际肉类大会和中国进口食品首届峰会暨《中国进口食品行业报告》发布会共3场配套活动,对进博会的成功举办作出了贡献。
积极反映行业诉求,维护行业利益。近年来,商会就《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提出了300余条修改建议。其中,允许婴幼儿配方奶粉以委托加工方式进口等意见被完全采纳。经商会不断呼吁,国家提高了松子仁、味精、活鱼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降低了婴幼儿配方奶粉、乳清、水貂皮和狐狸皮等农产品的进口关税,恢复了加工脱水蔬菜的出口退税。商会组织企业积极应对欧盟对中国动物源性产品“封关”、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美国鮰鱼法规等事件;带领企业参加美国301听证会,代表中国食品农产品行业在听证会上作证词,最终美国公布的第三批对华征税清单中去掉21个农产品税号,涉及出口额合计约为8.76亿美元。在商会的大力推动下,2018年11月,中欧在互利互惠基础上最终达成协议,欧盟额外增加全球配额5000吨鸡肉及给予中国6600吨鸭肉国别配额,我输欧禽肉企业的合法权利得到保障。
积极推动行业转型升级。近年来,商会通过申请政府项目,为企业举办了花卉、羽毛羽绒、香精香料、电子商务、有机食品等十余个专业培训。商会配合商务部组织评审工作,63家农产品出口基地最终被认定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商会积极建设与推广“天然蜂蜜推荐平台”和“商务部全国农产品冷链流通监控平台”,实现了生鲜产品全程冷链即时可视化监控。
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开展深度服务。商会面向斯里兰卡香调料企业举办了培训班,成功举办了“印度大米、油粕饲料出口中国推介会”,在越南等国家举办了贸易促进对接活动。商会还针对东盟市场成立了木薯分会,先后组织食用菌企业赴俄罗斯等国家进行交流,为泰国等国的企业找到对口合作伙伴。
精心打造进出口行业服务品牌。商会举办的中国果汁大会、中国大蒜大会、国际茶业大会、全球大宗粮油产业峰会、国际裘皮年会、中国蘑菇节、国际肉类大会、国际乳制品大会等活动,均成为业界知名论坛品牌。商会搭建了包含进口标准和法规介绍、配方审核、样品推广等内容的进口食品服务平台,及海外葡萄酒国内推广的专业服务体系,受到国外协会和企业的好评。
二、商会30年的发展主要体会
目前,商会是全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领域会员企业最多、服务功能最齐全、覆盖范围最广的行业组织。30年来,商会发展主要有以下体会:
一是培养大局意识,不忘根本,紧紧围绕商务中心工作,开展商品协调、贸易促进及引导行业转型升级等业务。
二是坚持服务为本,为会员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服务是行业组织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商会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对商会服务质量提出很大挑战。为此,商会践行创新发展理念,从大而全的行业组织,向新、特、专、精的服务型商会发展,利用高端的智库、金融、零售、分销等行业资源,竭尽全力满足会员企业不断增长的转型升级的需求。
三是聚合国际资源,服务行业发展。国际化程度高,是商会发展的先天优势。近五年来,商会共接待40余个国家及50余个国际组织的高层领导来访,外事活动达800余次,累计举办了大蒜、果汁等120余次国际化的行业大会,组织200多个出国团组开拓国际市场及参加国际行业会议。这些活动让会员企业开拓了眼界,结识了贸易伙伴,获得更多贸易机会。
四是积极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在跨界融合、大数据驱动、平台为王的数字化时代,商会以产区为基础,从定位于进出口环节的商会向全产业链服务和平台型服务不断迈进,积极把握三产融合、产融结合等发展新趋势,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
三、商会的未来展望
201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对行业协会脱钩改革作了全面部署和安排。“脱钩”将让商会进一步回归社团法人的本质,同时,服务商务工作大局、服务企业的“初心”始终不变。商会将抓住历史机遇,在以下五个方面坚持走制度化、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一是坚守服务大局、服务行业“初心”,“脱钩不脱轨”,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商会可持续健康发展。商会将按照党中央和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提前实现经贸强国的奋斗目标,为努力开创新时代外向型农业新局面作出贡献。
二是内外兼修,积极探索商会内生性增长模式。商会将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继续培育新型服务平台,形成标准、理念、数据、资源“四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以国际化的视野和理念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积极与地方政府部门在出口基地共建上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探索行业创新发展的道路。
三是推动行业进出口平衡发展。商会将积极向政府部门反映行业意见,帮助企业改善内外贸经营环境,维护行业进出口正常秩序,为禽肉等产品争取获得更多的国外市场准入资格。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核心平台,深化进口促进工作,引导国外企业向中国出口健康、优质的食品,并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四是全力打造“数字化、年轻化”商会,满足会员企业日益增长的各类需求。商会将整合金融机构、出口信保公司、外汇风险管理公司等第三方机构,为企业提供全天候、实时化的服务。针对会员企业成员年轻化的趋势,商会将努力为年轻的会员企业成员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和创业机会,为行业增加创新活力。
五是激活内部创新文化,提倡“奋斗者为本”。创新奋斗是商会发展的活力动力之源,商会需要一批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奋斗者。商会将为奋斗者提供良好的激励机制,创造商会和行业发展的美好未来。
食土商会将努力打造新型国际商会,全心全意为会员企业服务,为行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建设经贸强国贡献力量。